西安活动秦腔演出,秦腔演出团队,秦腔演出节目,演出曲目为:秦腔对唱 《花亭相会》 选段。时长7分钟。
“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,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。”秦腔融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绘画和武术等艺术元素为一炉,形成了唱念做打舞、手眼身法步齐备,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表演体系,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。
现代秦腔剧作家、秦腔史学家王绍猷在《秦腔记闻》中说:“考诸秦腔,形成于秦,精进于汉,昌明于唐,完整于元,盛行于明,广播于清,几经衍变,蔚为大观。”秦腔的传承和发展,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戏剧艺术的交流融合,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。
发祥于秦地“天籁、地籁、人籁的共鸣”
秦腔诞生于古秦地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说:“秦地者,秦之故国,自大散关以北达于岐雍,夹渭川南北岸,拥有北地、上郡、西河、安定、天水、陇西直至金城、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。”古秦地在地理上包括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两地,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,秦腔的发源和形成主要在古秦地一带,并延展至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的广大地区传播和发展。
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。古秦人经常处于部族征战状态,不仅练就了善于骑射的本领,还习得游牧民族特有的粗犷豪放气质。秦腔继承秦人的军乐元素,一大特点是“吼”。秦腔行腔运调多用高音,声震屋瓦,直冲霄汉,闻者血气为之动荡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《汉书·赵充国辛庆忌传》中说,“天水、陇西、安定、北地处势迫近羌胡,民俗修习战备,高上勇力鞍马骑射。故秦诗曰:‘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,与子偕行。’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,今之歌谣慷慨,风流犹存焉。”
秦地养成秦人慷慨悲壮、质朴深沉、泼辣豪放的性格特质,表现在戏剧上,就是秦腔宽音大嗓、直起直落、热耳酸心的艺术特色,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言,秦腔是秦地“天籁、地籁、人籁的共鸣”。
演出曲目为:秦腔对唱 《花亭相会》 选段。
演出曲目:秦腔《五典坡.飘彩》《金榜题名》
演出曲目:碗碗腔《三月桃花》,秦腔《十五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