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腔经岁月的变迁和改制,现通常为真人舞台表演和皮影艺术表演两种不同方式,以皮影艺术为主要表演方式。题材包括历史故事和家族密传戏剧,由于地域性极强、剧本从不外传及封闭的家族式传承模式,形成滞后、封闭的状态,不利于传承和传播,从而严重影响了老腔艺术的良性发展,阻隔了优秀传统艺术被人认知的途径,至清朝道光年间几乎中断,仅幸存数位老腔艺人。1928年,老腔艺术痴迷者苦于得不到传授和剧本,发生老腔唱本被盗抢案,后陆续出现了异姓门派。同时随着老腔家族的繁衍分支,唱腔风格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,但其粗犷大气的风格更加鲜明。保守的局面被打破后,老腔艺术开始步入较广阔的发展天地,又经屡次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,老腔艺术作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,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关注。
老腔
确切地说,因话剧《白鹿原》的首演,老腔才在这个夏天轰动了京城,才真正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,也才这样震撼了我们浮躁的心灵。从碑文记载来看,京师仓又名华仓,京师庾仓,遗址一面依山,三面临崖,地势高敞,形势险要,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。粮仓城墙依山塬走向而筑,围长约3300米,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,面积784000平方米。可以想见,2000多年前,就在这个土山上,堆放着成百万石的粮食,供应京师。城墙上,肯定也站着顶盔贯甲的西汉武士,守卫着这一储备重地。当地人告诉记者,在村子的东边,原先有条磨沟河,西边则是?S峪,如此想来,肯定水磨不少,粮仓里的粮食,在这里就地加工,通过漕运运送到京师。
漕运和源远流长的老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是历史造就了传唱千年的老腔。就在双泉村东北七八公里处,是渭、洛、黄河交汇的三河口,西汉年间,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,千帆竞进,船工众多。因是逆水行舟,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,那时,船工号子就会此起彼伏,响彻河道两岸。这号子,还有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,都统统被融入老腔的表演当中,形成了老腔独有的“拉坡调”。到了唐宋时期,老腔的说唱,开始以皮影为载体,进入勾栏瓦舍,形成独立的戏种。明清到民国时期则是老腔的繁荣鼎盛期。大量走进民俗节庆,乐器和唱腔更臻成熟。建国后,因为诸多原因,班社解体,戏箱收缴,演出中断,改革开放后,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、整理工作,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,以致每况愈下,濒临危亡。
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老辣
和陕西地区的阿宫腔、弦板腔、碗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,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老辣。老腔的语言性很强,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,经常把说、念、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,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。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,结构于句末处,这在全国剧种中,几乎是绝无仅有的。事实上,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、传承的封闭性、剧种的独存性、风格的张性等方面,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。
老腔中,至今还保留着大量说唱艺术的痕迹。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老腔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戏曲Hi-Hop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靳之林说过:“研究皮影的人,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,保留说唱的越多,它就越原始。”他在观看了华阴老腔后激动地赞誉:华阴老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。老腔唱腔以慷慨激昂为主,像《薛仁贵征东》、《斩余元》、《取四郡》等等,却也不乏哀怨婉转的,只是这部分比例较少,只占到10%左右。2004年,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,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,不禁兴奋题词:“喜观老腔皮影戏,精彩无比,叹为观止。”老腔那种古朴浑厚、苍凉悲壮的唱腔让观众纷纷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